自闭症ABA训练轮流式教学操作(二)
发布时间:2024/6/21 11:40:39 来源:唐山世纪星培训学校 浏览次数:136
02部分 结果 加强
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强化。
强化的原则是,适当的行为因为得到强化而不断出现; 不适当的行为会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减弱甚至消失。
强化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通过奖励刺激促进积极行为的增加,从而帮助孩子体验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建立自信,体验成就感。
例如:一些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对学习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如果孩子表现出一些能力,甚至有一点配合的时候,我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就不会表现出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负强化是通过去除孩子不喜欢的刺激来促进积极行为的增加,从而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是非意识,增强自控能力。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自控能力都很差。 为了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同时肯定他们的积极行为,当他们表现不好时,我们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例如,有些孩子害怕气球。 ,当他表现不好时,通过气球约束他的行为。
一旦表现良好,气球就会被拿走。
用于强化某物的手段称为强化物。 强化物一般有两种类型。 生理强化和社会强化。
生理强化包括食物、活动、孩子的依恋对象,甚至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社会强化包括赞美、微笑、亲吻、拥抱和其他与人相关的行为。
运用什么强化物要依孩子能否有被强化的感觉而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是要经常变换的。
强化手段的运用关系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对强化物需求的不同意味着孩子社会性程度的不同。
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化的人。他们要懂得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表情,通过别人的表情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强化就不能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的层面。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理解社会性强化的意义,对于仍需要生理性强化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在运用强化时,生理性强化与社会性强化要同时使用,并且社会性强化出现在生理性强化之前,目的是让孩子在正确行为与社会性强化之间建立联系。而生理性强化只是社会性强化的信号而已,以达到用社会性强化逐步替代生理性强化的作用。
如我们要求孩子“坐下”。孩子一旦坐下马上表扬,然后给予他喜欢的食物—饼干。这样,使孩子理解“坐下”妈妈就会笑,就会表扬我。而妈妈笑了,才有饼干吃。逐渐,他懂得了妈妈表情的含义。而很多家长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并不关注强化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训练长期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物支撑下的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固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终目的。
另外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
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不给予强化即使能做也不做。
一般来说,较高频率的强化用于当孩子刚接受训练,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要求或对新环境适应较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孩子面临新的课题时。通过高频率的强化达到与人的配合、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的建立。
较低频率的强化一般用于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
通过强化比率的下降看到孩子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最后乃至撤消强化以成为一种自身的行为习惯。
强化的关键就是从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
辅助
当孤独症儿童表现为不配合或者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时,我们用辅助的方法。不配合时运用辅助是为了形成配合。
当有困难的时候,就是要树立信心,减少挫败感。 一般援助有多种方式:身体援助、视觉援助和口头援助。
物理辅助,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手持辅助。 比如,当孩子做不了某个动作时,我们就一步步地教他。
孩子不会拍手,我们就握住他的手,帮他拍手。 视觉辅助包括演示、手势、目光、位置等。
例如,我们教孩子认识“杯子”。 桌子上有杯子和笔。 发出命令“拿起杯子”。 我们可以用示范的方法,把杯子拿给孩子看,让他模仿。 我们还可以用手指或眼睛的手势来帮助孩子认识杯子。
例如,我们指向杯子或用眼睛看杯子。 另外,改变物体的位置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方法。 例如,将杯子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等他能力提高后再恢复原来的位置。
在使用援助时,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如果不及时提供帮助,孩子就会变得猜测和沮丧。
例如:当我们教孩子认识杯子时,如果孩子拿错了杯子。 家长会说“错了”,或者看起来很生气,或者什么也不说。 当孩子去拿起旁边的笔时,家长会立即微笑或说“对”。
父母常常将此视为他们的自我纠正行为。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自我纠正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只是猜测。
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看桌子上的东西,而是看父母的脸或听父母的声音来判断是非的习惯。 而不是关注如何根据对象的特征来命名。
有些孩子因得不到及时帮助而感到沮丧,拒绝学习,表现为发脾气、哭泣甚至自残行为。
依赖助手
例如:我们有一个孩子。 母亲教给他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是什么?” (苹果)。 当具体问题出现时,妈妈总是立即提示“苹果”,孩子然后说“水果”。 他已经半年没能摆脱支持了。
有一次,我们提出问题后,没有人提示他。 大约一分钟后,孩子看着桌上的苹果,说“苹果”。 所以,依靠帮助带来的负面后果就是孩子不会用脑子去思考问题,甚至省略了“看”这个必要的过程。 久而久之,你就无法再思考了。
为了避免对援助的依赖,在使用援助时应注意援助程度逐渐减弱、援助频率逐渐减少。 救助力度的减弱体现在救助方式的变化。 儿童进步的过程,表明了辅助方法使用方式变化的过程。
例如命令“拍手”。 当孩子不具备模仿能力时,我们可以借助身体辅助,循序渐进地教导;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后,就要依靠他的模仿。 先给他演示一下,然后让他模仿鼓掌。
演示是一种视觉辅助工具。 从身体辅助到视觉辅助的转变是独立意识的增强。 身体援助可能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成人援助手势的理解。 视觉帮助可能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视觉印象的理解。 这些只是过渡,目的是让孩子逐渐理解语言。
摆脱援助的标志是孩子听完指示后独立鼓掌。 另一个例子是命令“来这里”。 当孩子与成人面对面时,他对指令的正确反应可能是眼睛的理解,即成人看他的方式,而不一定是语言的理解。
辅助降频
我们以语言为例。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的语言从重复性语言到主动表达的进步缓慢。
原因是父母的协助过于频繁,使得孩子依赖父母的协助而失去了主动表达的机会,进而失去了表达的主动性。
例如:当孩子想要饼干时,父母立即说:“你说,我想要饼干。” 孩子重复一遍后,父母就给了饼干。 孩子对表达的理解是对成人声音的模仿。 无需考虑成人所说的话的含义或他所说的上下文。
大人的错误做法误导了孩子的理解。 所以,训练孩子的主动表达,是强调他的主动性,而不是强调他所说的内容是否完整。 你可以模仿,但应该等待,而不是在孩子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
等待的过程就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 想想我要说的话,妈妈就能满足我了。 什么样的词才适合这样的场景。